鸿蒙操作系统与“梦弘”浏览器,用套壳反击自主研发
华为的鸿蒙使用了安卓开源项目AOSP的代码,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。从几个反面案例就可以看出来:
一是安卓应用无需针对鸿蒙做额外的优化,也无需开发人员新增版本号,就能无缝地跑在鸿蒙操作系统上,即使是Windows操作系统的版本更新都会存在兼容问题,更何况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?
二是我们都知道游戏通常都会针对系统进行深度的优化,而王者荣耀这种大型手机游戏更不必多说,而安卓版的王者荣耀也能跑在鸿蒙上,这已经充分说明问题了。
对于技术问题,实事求是的讨论氛围甚至比技术本身更加重要。以往操作系统、编程语言、数据库等技术问题都只会在程序员圈子里传播,程序员们之间的嬉笑怒骂大多都是有根有据,毕竟代码、报错日志、性能对比这些都是糊弄不了人的。
不过由于操作系统等技术过于核心,现在很多不懂技术的人也开始广泛关注了,所以关于鸿蒙的传播与交流难免夹杂太多非技术的因素。
针对脱离事实的夸大宣传,有程序员直接fork了Google公司的chromium项目并开发了一个号称自主研发的浏览器“梦弘monyhar”浏览器,他们声称:
1、这是我们全新自主研发的浏览器
2、当然我不是 Chrome 套壳
3、Chrome 跟 chromium 是不一样的,chromium 能叫 Chrome 吗?
4、如果你一定要追根究底,那我确实是 chromium 套壳,但在未来我会删掉 chromium 的代码
5、借鉴已有的开源项目是很自然的事,可能你们对开源有误解
6、monyhar浏览器采用微内核、形式化验证、比 Chrome 快 600%
7、不过第 6 点说的不是这个版本,而是 monyhar-lite
这些话术可以说深谙鸿蒙的宣传之道了,不知道这样的回击能不能让更多人去务实交流技术问题,去真正重视技术的学习。而技术类的公司更应该把技术的宣传下沉到技术社区,去吸引更多程序员一起参与技术生态的开发,而不是打“感情牌”。
国内计算机以及编程教育的普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以前我一直做的互联网软件方面的开发,最近几个月买了数百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经典书籍,也广泛翻阅了斯坦福、MIT、CMU、普林斯顿、伯克利等计算机名校的课程,希望可以在互联网技术技能的普及方面做出一点事情。